大白鯊與甲鯊之比較
甲鯊體型遠超大白鯊,成年白堊刺甲鯊的體長通常在6米左右,而成年大白鯊的體長通常只有5米,甲鯊的尾巴幾乎占其身長的一半,而大白鯊的雌性個體通常比雄性個體更為龐大。
若您是在詢問大白鯊與刺甲鯊誰更為巨大,答案顯而易見,刺甲鯊更為龐大,大白鯊以其巨大的體型著稱,雌性個體較大,最大可達1米,體重可達到2268公斤,白堊刺甲鯊長達5至6米,尾巴占其身長的一半,它利用起伏的身軀和類似鰭狀的足部游泳,敢于捕食各種大小的滄龍。
白堊刺甲鯊是一種已經滅絕的大型鯊魚,生活在晚白堊紀晚期,是當時海洋中體積最大的鯊魚,其體長可達8米,牙齒長達7厘米,鋒利無比,幾乎能將獵物切割成薄片或小塊,白堊刺甲鯊分布于全球海域的森諾曼階至坎帕階,以多種水生動物為食,滄龍是其主要的天敵。
在距今約一億年前的晚白堊紀時期,一種大型鼠鯊科的代表物種脫穎而出,那就是白堊刺甲鯊(Cretaceous Spiny Dogfish,Cretoxyrhina mantelli),這個時期的白堊刺甲鯊平均體長可達驚人的15至18尺(約5米至5米),與現代大白鯊的體型相仿。
五大海洋霸主:燙板鯊、旋齒鯊、白堊刺甲鯊、大白鯊與虎鯨的實力較量
1、燙板鯊:這種鯊魚體型并不特別巨大,其競爭力相對一般,與其他大型海洋生物相比,無論是與虎鯊還是大白鯊,燙板鯊的實力都不足以與之抗衡,旋齒鯊:盡管旋齒鯊體型龐大,但單個個體并不一定比成年大白鯊更為強大,旋齒鯊的牙齒在攻擊時作用有限,且其咬合力也不足以成為其優勢。
2、巨齒鯊、巨牙鯊、貝殼粉碎機、螺紋齒鯊、枝齒鯊、胸脊鯊、白堊刺甲鯊、丘布特凱克鯊、鈍吻鯊屬、剪齒鯊,巨齒鯊:巨齒鯊是史前一種兇猛的鯊魚,生活在1500萬年前至260萬年的早更新世,這種鯊魚體長可達14米,重可達40噸,咬合力可達到36噸。
白堊刺甲鯊的起源之謎
1、在距今約一億年前的晚白堊紀時期,一種大型鼠鯊科的代表物種嶄露頭角,那就是白堊刺甲鯊(Cretaceous Spiny Dogfish,Cretoxyrhina mantelli),這個時期的白堊刺甲鯊平均體長可達驚人的15至18尺(約5米至5米),與現代大白鯊的體型相仿。
2、于晚白堊紀時期(一億年前)興起了一種大型鼠鯊科代表——白堊刺甲鯊Cretoxyrhina mantelli,平均體長可達15至18尺(5米至5米),與現生的大白鯊體型相仿,這一時期的白堊紀鯊魚僅從牙齒化石中得以了解。
3、起源于距今一億三千萬年的白堊紀,可能重返海洋,或停留在近海岸線區域。
4、斜耳齒鯊是滄龍的有力競爭者,造成一個物種滅絕的原因非常復雜,我們之前提到滄龍自出生以來就稱霸海洋,真的那么肯定嗎?從白堊紀末期開始,滄龍雖然仍占據統治地位,但競爭者已初露端倪,如長達10至12米的Otodus obliquus(斜耳齒鯊)。
5、魚類、刺甲鯊、硬骨魚(狼鰭魚、箭射魚)常見,最著名的滅絕事件為海生爬行動物、菊石滅絕,標志著即將進入哺乳動物的時代,古近紀、新近紀;哺乳動物重返海洋,成為新生代第二個紀,以二千五百萬年前為界,中國古近紀、新近紀的陸相盆地沉積較為重要,海相地層分布局限,僅見于臺灣、喜馬拉雅山、塔里木西南緣、雷州半島。
6、金廚鯊,又名白堊刺甲鯊,是頂級海洋掠食者,被譽為“白堊紀的咽喉”,其體型與大白鯊相當,長達6米以上,尾巴占其身長的一半,它利用起伏的身軀和類似鰭狀的足部游泳,敢于捕食小型滄龍(未成年滄龍,不包括成年小型滄龍),與現生大白鯊捕食小型海獅或海豹的情況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