疼痛閾值與疼痛分類
疼痛,作為一種保護性機制,可以根據其產生的原因和性質進行分類,疼痛可分為炎性痛和神經病理性痛,這兩種類型都可以在軀體和內臟組織中引發疼痛,炎性痛通常由外周組織的損傷引起,如創傷、感染或外科手術等,其特征是局部出現紅、腫、熱和功能障礙,這種疼痛會導致對傷害性刺激的敏感性增強和反應閾值降低,從而出現痛覺過敏和非痛刺激引起的觸誘發痛。
疼痛感受可分為生理性痛和病理性痛,生理性痛包括淺表痛和深部痛,淺表痛主要由皮膚受強烈刺激引起,具體可分為刺痛和灼痛,刺痛定位明確,僅在刺激時存在,停止后消失;而灼痛則定位模糊,持續性,具有燒灼感和跳動感,重復刺激會增加疼痛強度,這與C纖維激活的脊髓背角傷害性神經元的時間總合特性相符。
從起因上,疼痛可分為炎性痛和神經病理性痛,炎性痛通常由創傷、細菌或病毒感染以及外科手術等引起的外周組織損傷導致的炎癥,表現為局部紅、腫、灼熱感和功能障礙。
痛覺成分、分類與特點
痛覺的傳導涉及到多個神經通路,包括傳導面部以外的痛覺、溫度覺和粗觸覺的脊髓丘腦束、傳導本體感覺和精細觸覺的薄束和楔束等,以及脊髓小腦束的小腦本體感覺徑路。
痛覺包括兩個成分:痛感覺與痛反應,痛覺達到一定程度,通常伴隨某種生理變化與情緒反應,生理變化如血壓上升、呼吸加快、瞳孔放大、大量出汗、局部肌肉收縮、主動躲避的復雜動作,情緒反應是痛苦、焦慮、恐怖等,一般說來,痛覺伴隨不愉快的情緒體驗,痛覺與痛反應有一定聯系,但二者又不平行。
痛覺與其他感覺相比,具有許多特點,痛覺不僅包含感覺成分,還包含有情感成分、植物性成分和運動成分,疼痛常伴有緊張、焦慮、不愉快、甚至恐懼等情感變化,與此同時還有血壓、心率、汗腺等植物性功能變化以及畏縮、逃脫等運動反應。
為什么人有“痛”的感覺
內臟痛覺感受器:內臟感覺神經的游離裸露末梢,分布于被膜、腔壁、組織間,密度較低,痛覺感受器感受到物理源性(機械、溫度或電)或化學源性(如毒素)的傷害,然后利用神經沖動把信息傳遞給其他神經,后者再以閃電的速度把疼痛信息傳遞給脊髓和大腦,從而感知疼痛。
人體會感到疼痛,是因為身體在受到傷害或刺激時,產生的一種警覺反應,這種反應通過復雜的神經傳導路徑實現,當身體受到傷害,如劃傷、燒傷、疾病感染等,疼痛感受器就會接收到信號,并通過神經傳導路徑將疼痛信息傳遞給大腦。
人體的痛覺感知是對外界刺激的生物學響應,這種感覺涉及到周圍神經組織的牽涉,疼痛的出現通常指示著某種問題或傷害,因此感到疼痛時應盡快就醫,以便診斷并接受適當的治療,外傷性疼痛應立即處理傷口,防止感染,并根據傷口的嚴重程度采取相應的治療措施,如縫合。
皮膚內分布有感覺神經及運動神經,它們的神經末梢和特殊感受器廣泛地分布在表皮、真皮及皮下組織內,以感知觸、冷、溫、痛、壓、癢等各種感覺,引起相應的神經反射,維護機體的健康。
痛覺的分類
痛覺可分為刺痛和灼痛,刺痛,也被稱為快痛或第1痛,特點是感覺鮮明、定位明確,感覺迅速產生又迅速消失,引起較弱的情緒變化,灼痛,又稱為慢痛或第2痛,表現為痛覺緩慢地加劇,呈燒灼感,定位較差,持續時間較久,感覺難以忍受,常伴有較強的情緒反應。
痛覺還可分為皮膚痛、深部痛和內臟痛,皮膚痛由皮膚、粘膜的機械、物理、化學刺激引起,特點是有明顯的定位,多呈局限性,性質多為針刺、刀割樣的銳痛,深部痛由韌帶、肌腱、關節、筋膜等部位受刺激產生,特點是無明確定位,性質多為鈍痛,刺激時間長、程度大時疼痛擴散,范圍變大。
根據疼痛發生的位置,疼痛可以分為頭痛、胸痛、腹痛和腰背痛等類型,疼痛的神經生理學分類基于對疼痛機制的推斷,主要包括兩種類型:傷害感受性疼痛和非傷害感受性疼痛,傷害感受性疼痛進一步分為軀體疼痛和內臟疼痛;非傷害感受性疼痛則分為神經病理性疼痛和心理性疼痛。
如何從生物學角度理解「痛覺」的發生機制,「痛覺」又有哪
放射痛指神經干、神經根或中樞神經受病變刺激時,疼痛不僅發生于刺激局部,沿受累的感覺神經向末梢方向傳導,遠離病變部位,擴散痛指一個神經分支受到刺激時,疼痛除向該分支分布區散射外,尚可擴散到另一個神經分支,甚至鄰近脊髓節段的其他神經所支配的區域。
痛覺感受器是游離的神經末梢,其本質是化學感受器,傷害性刺激作用于機體時,引起組織損傷,釋放某些化學物質如K+、H+、5-羥色胺、前列腺素等,興奮痛覺感受器,使之產生換能作用,隨后產生傳入沖動,沿傳入通路抵達皮層第一感覺區、第二感覺區等部位,產生痛覺。
閘門學說、特異學說、型式學說等在痛覺領域各有側重,相互補充,揭示了痛覺的復雜機制,通過研究痛覺的學說,我們可以更深入地了解痛覺的發生和發展,為痛覺的治療提供理論依據。
痛覺信號通過神經傳導通路,首先到達脊髓背角,隨后傳遞至腦干,可能在此被抑制性機制調節以減輕痛覺感知,信號抵達大腦皮層的痛覺區域,我們才真正體驗到痛感,在大腦皮層,痛覺信號與其他感覺信號交互,解釋了為何注意力轉移時痛感會減弱或增強。
疼痛發生的機制尚不完全清楚,一般認為神經末梢(傷害性感受器)受到各種傷害性刺激(物理的或化學的)后,經過傳導系統(脊髓)傳至大腦,而引起疼痛感覺,中樞神經系統對疼痛的發生及發展具有調控作用,傷害性感受器包括感覺神經的游離端、終末神經小體和無施萬鞘的末梢軸索。
痛覺的感知在不同人群中也存在差異,民族、性別、年齡等因素可能對痛覺感知產生影響,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可能對疼痛有不同的容忍度和反應方式,性別差異在疼痛感知方面也有報道,但具體差異和機制仍需進一步研究,年齡因素同樣重要,兒童、青少年和老年人對疼痛的感受和反應可能與成年人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