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登岳陽樓抒發了怎樣的感情
《登岳陽樓》是一首五言律詩。這首詩主要表達了詩人以下幾種情感:家國之憂:詩中“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兩句,寫詩人站在岳陽樓上,遙望關山以北,想到兵荒馬亂的戰場,不禁涕淚交流。這體現了詩人對國家命運的擔憂和對戰爭的悲憤。
杜甫的《登岳陽樓》運用了以下藝術手法:描繪景象,寓情于景:詩歌的前兩聯通過凝練的語言,將洞庭湖水勢浩瀚無際的磅礴氣勢和宏偉壯麗的形象真實地描畫出來,勾勒出一幅氣象萬千的畫面。詩人通過對自然景象的描繪,寓含了自己內心的情感,使得景象與情感相互交融,增強了詩歌的藝術感染力。
首聯寫早聞洞庭盛名,然而到幕年才實現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陽樓之喜悅,其實意在抒發早年抱負至今未能實現之情。二聯是洞庭的浩瀚無邊。三聯寫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懷才不遇的心情。末聯寫眼望國家動蕩不安,自己報國無門的哀傷。
杜甫的《登岳陽樓》表達了詩人憂國憂民、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思想感情。全詩通過描繪岳陽樓周圍的景色和自己的處境,抒發了詩人眼睜睜看著國家離散而又無可奈何,空有一腔熱忱卻報國無門的凄傷之情。
登岳陽樓的主旨是什么?
《登岳陽樓》的主旨是表達詩人登樓賞景的喜悅,以及對國家多難的深深憂傷。具體可以歸納為以下幾點:登樓賞景的喜悅:杜甫在晚年漂泊至岳陽時,終于有機會登臨他夢寐以求的岳陽樓。面對壯闊的洞庭湖,他由衷地發出贊嘆,表達了對自然美景的喜愛和欣賞。
《登岳陽樓》的主旨如下:實現了多年夙愿:杜甫終于登上了他夢寐以求的岳陽樓,得以親眼目睹洞庭湖的壯闊景象。百感交集:在欣賞美景的同時,他內心充滿了復雜的情感,既有得償所愿的喜悅,也有對親朋好友的思念和對自身境遇的感慨。
杜甫創作的五言律詩《登岳陽樓》。詩篇表現了杜甫得償多年夙愿,即登樓賞美景,同時仍牽掛著國家的百感交集之情,表達了報國無門的哀傷。《登岳陽樓》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
杜甫晚年創作的五言律詩《登岳陽樓》。詩中表達了詩人登樓賞景的喜悅,同時深感國家多難的憂傷。此詩作于唐代宗大歷三年,杜甫漂泊至岳陽,終得登臨夢寐以求的岳陽樓。面對壯闊的洞庭湖,杜甫發出由衷的贊嘆,然而心中卻滿是國事憂心與個人命運的感慨。江山之壯美與詩人胸襟之悲壯,形成鮮明對比。
宋代詩人陳與義也創作了《登岳陽樓》二首,同為七言律詩。這兩首詩同樣表達了對國家的深情厚意和對民眾的深切關懷。陳與義通過細膩的筆觸,描繪了岳陽樓的壯麗景色,同時寄托了他對國家命運的憂慮和對百姓疾苦的關切。
登岳陽樓 南宋 陳與義 其一 洞庭之東江水西,簾旌不動夕陽遲。登臨吳蜀橫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時。萬里來游還望遠,三年多難更憑危。白頭吊古風霜里,老木滄波無限悲。其二 天入平湖晴不風,夕帆和雁正浮空。樓頭客子杪秋后,日落君山元氣中。北望可堪回白首,南游聊得看丹楓。
登岳陽樓表達了作者的哪種思想感情?
《登岳陽樓》是一首五言律詩。這首詩主要表達了詩人以下幾種情感:家國之憂:詩中“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兩句,寫詩人站在岳陽樓上,遙望關山以北,想到兵荒馬亂的戰場,不禁涕淚交流。這體現了詩人對國家命運的擔憂和對戰爭的悲憤。
自身漂泊不定的悲涼 《登岳陽樓》寫于杜甫晚年,此時的他居無定所,飽受流離之苦,在這首詩中,也通過景物“洞庭”到“岳陽樓”的變遷,表現出了作者的懷才不遇、壯志難酬、一生蹉跎的悲涼之感。
登岳陽樓(其一)通過登樓觀感,抒發了詩人感懷家國,慨嘆時勢,無限悲痛和憂愁之感。《登岳陽樓》二首都是七言律詩。其中第一首是詩人寫岳陽樓的開篇之作,所以精心打造,鄭重其事。首聯寫岳陽樓的地理位置,先從大處著墨,以洞庭湖和長江為背景,在一個宏觀視野中隆重推出岳陽樓。
憂國憂民的情懷 作為一位有抱負的詩人,陳與義在登岳陽樓時,也可能借景抒發自己的憂國憂民之情。詩人可能關注到國家的前途命運,對百姓的疾苦表示關切。在贊美自然景觀的同時,詩人表達了對國家社稷的擔憂,希望君主能夠賢明,國家能夠繁榮昌盛。
登岳陽樓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登岳陽樓》是唐代詩人杜甫于大歷三年(768年)創作的一首五律。這首詩是一首即景抒情之作,詩人在作品中描繪了岳陽樓的壯觀景象,反映了詩人晚年生活的不幸,抒發了詩人憂國憂民的情懷。全詩表現了杜甫得償多年夙愿,即登樓賞美景,同時仍牽掛著國家的百感交集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