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畫龍點睛的起源地
- 2、畫龍點睛的典故來源
- 3、畫龍點睛的由來與深層含義
畫龍點睛的起源地
“畫龍點睛”這一成語源自唐代張彥遠的《歷代名畫記·張僧繇》,原指唐代畫家張僧繇繪畫技藝的高超,后引申為在關鍵時刻用簡短而精準的言辭,使整體內容生動有力,寓言故事,作為一種文學體裁,常常蘊含深刻的諷喻和教訓。
在解決問題時,應找準關鍵點,有的放矢;在行事過程中,亦應注重實效,避免徒勞,據《歷代名畫記》記載,南北朝時期,畫家張僧繇在金陵安樂寺墻上繪制四條龍,未點睛,每次言:“點睛則龍飛?!北娙瞬恍?,最終點睛后,雷電突作,兩條龍騰空而去,未點睛者則留于壁上。
畫龍點睛的典故來源
1. 畫龍點睛”的典故,源自張僧繇的繪畫故事,南北朝時期,張僧繇是梁朝著名畫家,其畫作傳神生動,備受皇帝和貴族的喜愛。
2. 成語“畫龍點睛”的故事:張僧繇受梁武帝之命,在金陵安樂寺墻上畫四條金龍,僅三天便畫得栩栩如生,龍身未點睛,張僧繇解釋道:“點睛則龍飛?!北娙瞬恍牛罱K證明了他的話。
3. 另一個關于張僧繇的故事:皇帝命他在金陵安樂寺墻上畫龍,龍身未點睛,張僧繇解釋說:“點睛則龍飛?!被实鄄恍牛罱K點睛后,一條龍真的飛走了。
畫龍點睛的由來與深層含義
“畫龍點睛”寓意于在關鍵之處巧妙運用語言或行動,使整體效果更加生動和傳神,成語的本義在于繪畫藝術,指在畫作的關鍵部分添加睛睛,以賦予龍以生命。
這一成語被廣泛用于形容寫作、演講等場合,強調在關鍵時刻以簡潔有力的語言或行動,點明主題,使內容更具說服力和感染力。
故事中張僧繇的點睛之筆,不僅體現了他在繪畫上的高超技藝,也象征著在關鍵時刻作出明智選擇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