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錄一覽:
- 1、闕是什么詞性
- 2、闕念什么字?
- 3、三峽中略無闕處的闕字音怎么讀
- 4、略無闕處的闕怎么讀?(拼音)
- 5、兩岸連山略無闕處是什么意思?
闕是什么詞性
1、宮門的代稱 [gate of a palace]。如:闕下(帝王的宮闕之下。借指朝廷);闕門(宮門。位于兩觀之間) 石闕。神廟、墳墓之前砌立的石雕 [stone statue]音塵絕,西風殘照,漢家陵闕。
2、闕作為動詞有去除,挖掘,毀傷 ,另見等意思。闋作為動詞有止息、終了,盡、無剩余,舊指服喪期滿,樂終,停止,終了等意思。量詞詞義不同:闕作為量詞意同“首”:詞僅百余闕。就是說:只有百來首詞。
3、“厥” 是不及物動詞,使動是不及物動詞的活用,意思是 “使 ... 喘不上氣”。另如:驚天下:使天下感到震驚。泣鬼神:使鬼神為之悲泣。
4、則指古代宮殿、陵墓等大型建筑前面的高臺,用于裝飾和顯示地位,例如,“宮闕”就是指宮殿前面的高臺。詞性不同:“闋”是量詞,表示歌曲、詞曲的段落或全篇,“闕”是名詞,表示古代宮殿、陵墓等大型建筑前面的高臺。
闕念什么字?
1、闕 部首:門 五筆:UUBW 筆畫:13 繁體:闕 [quē]基本釋義:過失;疏失。 同“缺”。常用組詞:闕如闕疑雙闕巨闕 [què]基本釋義:古代皇宮大門前兩邊供瞭望的樓,泛指帝王的住所。
2、闕 拼音: jué,què,quē, 筆劃: 10 部首: 門 部首筆劃: 3 解釋1: 闕 (闕) què 皇宮門前兩邊供了望的樓:宮闕。 皇帝居處,借指朝廷:闕下。“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 京城,宮殿:“城闕輔三秦”。
3、闕 jué 〔動〕(1) 去除 [remove]以待會而考之,亡者闕之。——《周禮》(2) 挖掘 [dig]若闕地及泉。——《左傳》(3) 毀傷 [damage]。
4、闕拼音:[quē]、[què] 。闕基本釋義:(1)[ quē ]:a、過失;疏失:袞職有闕。b、同“缺”。(2)[ què ]:a、古代皇宮大門前兩邊供瞭望的樓,泛指帝王的住所:宮闕。伏闕(跪在宮門前)。
5、闕拼音:[quē,què][釋義] [quē]:古代用作“缺”字。空缺。 過錯。 姓。 [què]:皇宮門前兩邊供瞭望的樓。 皇帝居處,借指朝廷。 京城,宮殿。 陵墓前兩邊的石牌坊。
6、闕 [quē]古代用作“缺”字。空缺:尚付~~。有懷疑的事情暫時不下斷語,留待查考:~疑。過錯:~失。姓。闕 [què]皇宮門前兩邊供瞭望的樓:宮~。
三峽中略無闕處的闕字音怎么讀
略無闕處的闕拼音:[què]。“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這句話出自南北朝酈道元的《三峽》。三峽: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quē處/,重chóng巖/疊嶂zhàng ,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xī月。
quē 名 缺點;錯誤 [fault;slip;error] 次之又不能拾遺補闕。——漢·司馬遷《報任少卿書》 裨補闕洞。
自三峽(1)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2)闕(quē)處。重巖疊嶂(3),隱天蔽日。自非(4)亭午(5)夜分,不見曦(xī)(6)月。至于夏水襄(7)陵,沿(8)溯(sù)阻絕。
略無闕處的闕怎么讀?(拼音)
1、闕字讀音:què(聲母q,韻母ue,四聲)基本字義:闕,可做姓氏;不做姓氏時,有宮闕、挖掘、毀傷等意思;也可做通假字。現存què、quē兩音。
2、quē 名 缺點;錯誤 [fault;slip;error] 次之又不能拾遺補闕。——漢·司馬遷《報任少卿書》 裨補闕洞。
3、略無闕處的闕拼音:[què]。“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這句話出自南北朝酈道元的《三峽》。三峽: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4、拼音:lüè wú quē chù 類別:文言詞組 釋義:略無:全無,毫無;闕,古通“缺”。指完全沒有中斷的地方。出處:南北朝酈道元《水經注·三峽》 :“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
5、闕 拼音: jué,què,quē, 筆劃: 10 部首: 門 部首筆劃: 3 解釋1: 闕 (闕) què 皇宮門前兩邊供了望的樓:宮闕。 皇帝居處,借指朝廷:闕下。“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
兩岸連山略無闕處是什么意思?
1、翻譯:在七百里的三峽中,兩岸都是連綿的高山,全然沒有中斷的地方;層層的懸崖,排排的峭壁,遮擋了天空和太陽。如果不是正午,就看不到太陽;如果不是半夜,就看不到月亮。
2、意思是:兩岸都是連綿的高山,完全沒有中斷的地方。出自南北朝詩人酈道元的《三峽》。原文: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絕。
3、在三峽七百里之間,兩岸都是連綿的高山,完全沒有中斷的地方。出處:出自南北朝酈道元《三峽》。原文如下: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絕。